英美文学史论文3200字_英美文学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1-02-03 11:06

  导读:想要撰写出优秀的英美文学史论文3200字,总是不那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初次写作的的学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不知道应该如何下笔,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就会借鉴他人的写作方式,本文分类为文学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英美文学史论文32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史论文3200字(一):英美文学教育的认知转向论文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面对英语水平较好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的优势不够凸显[1]。同时,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整体上暴露出严重的“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面临很多问题[2]。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文学课在三、四年级共开设4学期,每周2学时[3],而英美文学课只占总课时的7%[4]。与英语的技能课相比,文学课显然是“点缀”的角色。受“学以致用”,“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的影响,很多高等院校在大学四年级才开“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之类的课程。有的英语本科院校以各种理由甚至不开此课程,或将本来已经很少的课时偷工减料。由于学时的不足,有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一般能教到“19世纪英美文学”就算不错了[5]。然而,“外国文学是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6]阅读文学经典是英美文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重中之重。如何解决英语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课之间的课时冲突问题是目前英语专业教育迫切要解决的一个矛盾。如何改变学生“思辨的缺席”[7]


  实现高等学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解决经典阅读缺失,实现大纲设立的“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的目标已经提上了英语专业的系统改革问题的议事日程[8]。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现状,许多英美文学教师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英美文学教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文学教学方面,很多专家主张变革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在授课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体验和欣赏文学作品[9][10];有些学者强调文学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作用,从文学理论入手教授英美文学[11];还有一些教师探讨利用网络多媒体、电化教学等手段来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质量[12]。可是针对文学课程中经典阅读课时不足而进行英美教学改革试验,从而加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力度,改变“目前英国文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不甚令人满意的状况”[13]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大连外国语学院依托国家哲学社科项目,在内容依托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系统的教学改革实验,实现了英美文学教学认知阅读转向,探索出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建设的新路,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


  二、认知诗学与文学阅读


  认知诗学是一门语言学与文学相结合的新学科。认知诗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文学研究的认知转向,它以研究文学阅读为主要任务,主要探讨文学阅读和普遍认知之间的关系。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reuventsur教授是认知诗学研究的先驱,他的《走向认知诗学理论》(towardatheoryofcognitivepoetics)被公认为认知诗学的发轫之作。tsur运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阅读进行分析研究,为文学研究的“认知转向”踏出关键性的一步。认知诗学的另一个标志性作品《认知诗学导论》的作者英国诺丁汉大学的peterstockwell曾宣称:“认知诗学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认知诗学就是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认知诗学探讨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现实感受”,提供了“文学认知的全景画面”[14]。认知诗学如接受反应论一样关注文学作品的解读,但它更聚焦于阅读的心智过程,强调文学阅读体验,强调文学作品认知解读。文学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文学的心智活动就是日常的心智活动,具有普遍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文学研究在研究人类心灵方面不可分割的重要作用,认为认知科学与文学研究应当是相互渗透的。卢森堡大学的jeanjacquesweber认为,未来的文学阅读与教学将朝向认知方向转变,更加注重文学阅读的心智过程,注重文学阅读体验[15]。


  三、本土化内容依托文学课程设置改革


  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对2008级大三的学生进行了本土化内容依托文学课程改革。2008级语言文化方向、英语教育方向和高级翻译方向开设内容依托外语教学的四个班为实验班;2008级高级翻译和英日复语专业六个实施传统教学内容的教学班为对照班。在学时对等的情况下,对照班学生进行英语专业传统课程设置的教学,文学课程涉及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和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每周2学时,各自持续2个学期。实验班取消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课程,采用内容依托文学课程体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文学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实验班的本土化内容依托文学课程的设置以学生文学阅读为中心,注重文学阅读的心智过程,注重文学阅读体验,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美文学经典阅读缺失的局面,同时也打破了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史一统天下的惯例,使得学生在学习文学经典作品中,拓宽知识面,增加词汇量,提高认知思辨能力。


  四、本土化内容依托文学教材的开发


  范谊和芮渝萍曾将英美文学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着的阅读体验,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精神[16]。可是,多年来我国的英美文学教学更多地是着眼于后面四个目标,即阅读的理性与伦理结果,而恰恰忽视了最基本的文学体验过程[17]。在传统的文学课教学中,教师以“文学史为中心”,脱离文学作品本身,在课堂上空泛地介绍历史背景、作家生平、小说和戏剧的故事梗概等,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使得文学课堂上纯粹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18]


  #p#


  这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人类认知学习规律的。近年来出版的各级规划教材却几乎全都延续了传统的文学史+作品模式,没有充分重视到这种人类学习的认知规律。文学学习的终极目的毕竟不是掌握文学史实,而是提高人文素养,当前急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对新型教材[19]。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组织一线教学的教师,以提高学生认知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开发了一系列的内容依托文学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终结了“文学史+选读”模式,加大了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力度,注重学生的认知体验。文学教材的版块设计如下表所示:到特色:首先,内容依托系列教材涉及系统的学科内容知识。系列教材均分成15单元,每单元设置主课文一篇,补充阅读课文2—3篇,课文内容详尽地收录了英、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对象国各个时期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名家名篇,以文学阅读为主要导向,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中增加认知体验。同时,内容依托系列文学教材还涵盖了较为系统的作家和文学流派的介绍,让学生融入作家创作的年代,在了解作者本身的同时,了解他所属的文学流派,从而真正地把握作品的内核和精神实质。其次,内容依托系列文学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材模块,提供多样的认知训练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认知能力,内容依托系列文学教材在关注英语语言知识训练和相关知识内容传授的基础上每一单元都精心设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练习。同时,内容依托系列文学教材还设计出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学生参与度很高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多样化的活动打破了传统教材单调的训练程式,改变了教师单纯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探索、发现、批判,培养自主获得知识和认知思辨能力,从而改变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状况。最后,内容依托系列文学教材的特色还表现在它推荐经典的学习材料。这一特色在于它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部分向学生推荐经典的书目、影视作品、名诗欣赏以及英文歌曲等学习资料,这不仅有益于学生开阔视野,也使教材具有了弹性和开放性,方便不同院校不同水平学生的使用。


  英美文学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例析论文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的特色课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文章从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出发,旨在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经验,以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辐射作用,促进英美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理论探索;实践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素质的根本性工作。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推出了精品课程建设,它将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融合在一起。从实践中可以发现精品课程的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推出了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我校外国语言文学系的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为2007年学校确立的首批精品课程之一,该课程于2008年又升格为湖南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4年多的建设,此项目顺利地通过了验收。本文试图以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析,总结经验,就相应的问题提出措施,期望引起回应,以推动精品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一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探索


  1.精品课程要有自身的特色


  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中提出了建设的七大重点,其中首要的指出,高等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也就是说,精品课程不是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专利。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都有各自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因而都可以打造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目的在于促进课程良性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外国语言文学系是我校历史最为悠久的院系之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的涵养上。因此,在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下,结合我系专业的办学定位,我系英美文学课程建设团队达成了一致的认识,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不能盲目地仿效别人。


  2.精品课程要体现先进性、示范性


  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1]。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还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第一,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要先进,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课堂关系,要围绕充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中心。第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队伍要完善化,形成合理的梯队建设。从教育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建设要有梯队,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比例上都要配备合理。第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先进。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及时更新内容,吸取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整合有效的教改成果。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要体现先进性。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教法,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第四,教材、教学管理等资源要体现先进性。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视野,合理安排课程,更新教材,使教材的内容符合课程建设的目标。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手段都要先进,尤其是通过开放性的网络,提供给学生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瓶颈。通过塑造各个层面的先进性,精品课程的建设必将为同类课程以及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很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带来教学的深层次革命。


  3.精品课程建设是系统性的工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了六个方面: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决对不是仅仅指某一个方面或领域的建设,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综合性工程,每个方面的建设都要得到优化,最终才能形成精品课程的全面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做法都不利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均衡发展。另外,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树立课程群体系。精品课程建设不单指某一门课程的建设,而是要构建以这一门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群,带动同类课程的持续发展,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或全课程意识。


  二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1.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对该专业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原制定的专业教学大纲设置了文学史、作品选读等相应的课程,但是随着本科专业必修课课时的缩减,我们采用了文史与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将原来的“英美文学简史”与“英美学作品选读”这两门课程整合为“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一门课程。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保证教学质量,课题组建立了以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为主干的课程群,合理设置与此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其他课程。如:“英美国家概况”课程从原来的大四学年开设调整到大二学年开设,“英语阅读”课程则增加了相应的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些都为大三学年的文学主干课程“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的开设奠定了基石。除此之外,为了弥补目前文学课时不足的缺陷,我们还在大三学年同步开设了“英美诗歌阅读与欣赏”课程,大四学年开设了“外国文学选评”和“戏剧欣赏”等课程,促进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往“宽、厚、精”的方向发展。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实际性的提高,真正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研究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年来,课题组积极投入到了教学研究中,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质量评估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究。主要表现在:第一、建立“以老带新”的导师制。目前,该精品课程团队由三位教授、一位副教授、两位讲师组成。三位教授在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上都能对年轻的教师进行指导。第二、开展课程组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课程组的六位教师每学年至少开展公开课一次,青年教师则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公开课。公开课主要围绕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评价,使授课老师扬长避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第三、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除了日常的教学管理外,课题组特别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组建了英美文学教学团队,对集体备课、教学质量、教学信息反馈等进行规范管理。第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研促教。课题组定期举行教学研究,发现问题,深入探讨问题,寻找有效的途径,并形成学术性的研究论文,促使教学质量往纵深方向发展。自2008年以来,课题组在教研课题立项和教改论文发表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课题组立项了四项省级教改课题、三项校级教改课题、先后公开发表教学论文数十篇,成为了我系教研成果最显著的教学团队。


  3.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蒋洪新认为:“文学课是具有国际意义的课程,而英语专业的文学课教学计划偏少,它占英语专业课程2000学时的7%,面对学时的不足,我们必须加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传统教学理论的目标是完全根据社会的目标和尺度确立的,社会本位色彩十分浓厚。由于目的与手段的背离,使教学对象毫无主体性可信[3]。近年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转而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在文学课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跳出传统的理论加史实介绍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课型,分别采用了问题启发型教学、审美鉴赏型教学、任务网络型教学、实践训练型教学、示范研究型教学和环境熏陶型教学,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的创新上,课程组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该课程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教学工具,创立了“视、听、读、写、编、演”于一体的多方位立体式全新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平面僵硬的书本授课。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欣赏与名著有关的音乐歌剧作品,实现了英美文学视听化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创意性的改编并进行剧本表演、诗歌朗诵,从实践活动中真正地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提高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中都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果。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精品课程的顺利验收并不代表建设的终结,相反,如何继续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黄崇浩认为,无论现在被评为何等层面的精品课程,都仍然处于“在建”的状态[4]。因此,即使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也不能盲目自满,必须看到很多方面的不足。在健全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投入下,英美文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将会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