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3700字_西方哲学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0-06-16 16:38

  导读:关于西方哲学史论文应该怎么写?想要在毕业之前撰写出自己满意的论文,并不是想象那么简单的,而现在论文的写作规范要求也是特别多,所以在写作之前,可以先参考一下相关的文献资料,本论文分类为西方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西方哲学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史论文3700字(一):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论文


  摘要:实体思维模式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模式,它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前康德体系中,很好的阐释了本体论和问题带来的必然结果。在西方的哲学发展历史中,实体主义传统深远的影响着西方早期哲学和发展,在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内涵和意义是根据哲学家解释的和构造的世界图景的方法和视角的不同,导致实体思维在哲学中朝着不断变化和丰富内容的发展。西方哲学史也是我们重要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对于人们进步有着直观的推动作用,文章主要研究西方哲学史的产生、发展、特点,通过以实体的概念和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为线索,解释西方哲学史的重要变迁和把握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基本走向,为人们的进步做出更好的贡献,更好的服务于人们。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实体思维模式;发展;贡献


  西方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它有着自己本身的演变过程和发展历史。在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中,还没有人对于实体的概念进行提出,但是在当时学说里有暗含的提到过,最早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总结实体思维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提到,西方哲学史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大致氛围西方逻辑史,西方伦理学史、西方美学史等几个方面,若果从思想上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包含古希腊时期到21世纪的西方哲学各个部分,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历史。


  一、西方哲学史实体思维的发展过程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思维


  亚里士多德把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和个别事物所以成为个别事物的原因,是事物之为事物所依靠的以取得自己名称的东西。实体概念的提出并没有解决万物的本源问题,对于事物之间存在和变幻的原因给出合理有效的解释。在学说中,事物形成的基质和材料统称为质料,形式是事物形成的本质,原动力和目的。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原子论和理念论是各自站在质料和形式上的,实际上所有事物在质料和形式上都是高度统一的。亚里士多德在学说中把具体事物认为是早于时间,空间,关系等独立存在的,可是在后来的学说中认为形式是更加根本的实体,优于質料且独立存在,具体的事物不过是能动的,现实的形式去规范被动的质料的结果。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实体是因为质料去追求形式,低级别的形式追求高级别的形式的因果关系而已,在这种观念下创造了神作为最初的原因和单纯的形式实体,神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维的最高概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和他以前的学说存在是存在相互逻辑的联系。两大实体刚好对应着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和唯心主义的精神实体,也分别对应了学说中的物资和精神。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并没有真正解决世界统一实体问题,也不能很好解决作为存在事物的诞生和消失的变化性质,以及解答具体实物的性质和抽象实体之间的矛盾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和丰富的实体为后来的哲学带来了不尽的源泉,并产生可深远的影响。


  (二)唯心主义实体说和唯物主义实体说


  西方后来的哲学家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矛盾展开了激烈的争执。在唯名主义的哲学家认为本质是思维的产物,是表象和主观的抽象显示,并不是现实客观存在的,只是一些形式和符号。只有一少部分的东西才能称为实体。在唯实主义的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的都是独立于事物之外的,反映事物本质的客观存在,一些事物是具有实体但是没有客观真理性。维名更加强调事物的确实性和真理性是亚里士多德的古代西方哲学唯物主义的体现,坚持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即独立存在的。维名主义的哲学家强调了理性客观的实事求是,不承认感觉的真理性即反映了唯心主义的基本。在近代西方哲学继续有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种立场,经验论反映了唯物主义的实体哲学,维理论则巩固了唯心主义的实体哲学。


  笛卡尔的二元论是从感觉经验出发,笛卡尔肯定了具有空间宽度的物资实体,由物资实体和心灵实体的提出,让笛卡尔面临亚里士多德的两种实体关系的抉择问题,在各自的物质身体和精神实体的不能取代的问题上以上帝来取代亚里士多德的神,用上帝来解释完全靠自我而存在不需要其它的实体来展现的绝对独立的实体。在唯心主义的实体说中,莱布尼茨认为以前的哲学家把实体都是看作静态不动的,没有内在的活动的实体,从而主张实体是具有能动性的,布莱尼茨用单子说明了世界的自我运动和可能的无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实体说存在的僵化性。在唯物主义的实体学说中,霍布斯认为在经验中是不可能知道实体的普遍的结论,在实体的本质存在是个别的,从这种经验的论点出发,霍布斯认为个别物体的真实与否是不依赖人们的想象的。人们不认识实体即不认识实在本质,霍布斯的实体学说是从唯心主义的经验结论出发,都是在认识中排斥理性的。存在就是感知的贝克莱从根本上否认了实体的客观存在,他把经验主义推到极致,除了承认感觉外否认其他的所有实体,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认为并不存在的物质和心灵之间的两个实体是只存在一个的,通过辩证法来提出实体的自我存在因素和其属性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在身性平行论也没有克服笛卡尔的二次论的实体说。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体


  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中,哲学家都沉迷于探索世界本源,认识外界事物时,并没有想到外界事物和自我本身的关系,没有客观的自我认识意识。所以在实体的认识中,实体要想与认识和客观是指性拿来当作实体学说的逻辑前提。但两种实体的区分过程中隐藏了矛盾和混乱,导致中世纪哲学家之间的维名和维实的争论,在近代笛卡尔的自我认识中法向自我的存在,进而对人们的认知的真理性提出了疑惑和探索认知的来源和可靠性问题。经验论和唯理论,本体论和认识困之间的变动,实体失去了在哲学的核心地位,由于实体是在自我主体的主观认识和观察下产生的,不在拥有以前的早于认识的客观实在性,实体的被任意的解释和泛化,其功能也渐渐减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体的概念害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实体是指客观内涵被改变的物、质等科学中广泛被独立出人们的主观意识之外的一切事物和过程的真实存在,实体相当于物资实体和物资客体的总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实体中也强调了一切实体都是物质实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说指出物质和存在以及实体是统一实在的概念,不能够把实体思维同思维者的物质相分开,物质实体是一切的变化的主体内容。一切实体都是可变的,不存在用户的绝对实体。唯物辩证法的认可是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绝对的实体的存在。康德在以此以批判思想态度对待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理论,对后来的主客观分离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认为要向获得知识就必须放弃一些独立的主体和客体,应该将一般和个体区分,感性和理性区分,物质和精神进行区分,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以此来达到一种共识,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认识当中应该同时获得自己的客观实在性的,主体与客观的对立是给定的,先于人的认识而存在的具体事实,但是康德认为客观和主观之间存在的对立是作为世界本身的物自体而被人们不认识的,在实体中,康德的哲学也把实体下降了一个概念,指在经验中把持不变的对象为实体,把人们常常抓不牢靠的东西,因而只是知性构成的判断方式。


  二、结语


  对于实体思维模式的历史考证,可以从一方面看出早期的希腊知性到近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面折射了实体思维在其兴盛和衰败的过程中,实体哲学凝聚了时代的哲学精神面貌。从最开始的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思维模式到实体进入哲学家的视野,虽然实体的问题从开始到现在都是无法形成一致的结论。也从另一方面有实体思维证明哲学是无定论的,但是这并不表示哲学没有规律和随机的,哲学家通过对于一个问题进行反复的研究,可以深化人们对于哲学的认识,宽阔人们的认识范围。实体思维在西方哲学历史上的诞生和孕育后来的哲学都是有着一定的作用,对与理解哲学基础问题和哲学的发展趋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者简介:胡菊香(1975.10-),女,湖南湘潭人,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西方哲学史》教学中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提出了要求。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不断进行深刻转型的背景下,高校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从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精神、执着而超越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方面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工匠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4-0064-0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制造业强国,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提出了要求。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体现,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职业理念和精神追求,最终反映了从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匠精神”不能仅仅局限在相关行业或职业上,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不断进行深刻转型的背景下,高校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是一门“爱智慧”的学问,是“关于人的存在方式及其与世界关系的反思”[1]1,关注的是人类的思维和精神的产生、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学习西方哲学也就是沿着人类思维的曲折历程重新走过一遍,完成某种精神上的再生的过程。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中,除了基本范畴、观点体系、流派人物等识记性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西方文明的气质、文化内涵、精神理念等,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塑造多样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素养。这其中所涉及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与由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精神、执着而超越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等构成的工匠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培养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精神


  黑格尔在谈到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时说:“哲学本身正是人的精神的故乡;我们在哲学里所从事的,乃是思想,乃是我们内在的东西,乃是摆脱一切特殊性的自由精神。”[2]159自由也是亚里斯多德关于哲学产生的三个条件之一。由此可见,自由精神是西方哲学的最基本的精神,哲学对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反思就是一种自由的理性思维。所以在《西方哲学史》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就是要培养一种自由的精神,而这种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


  工匠精神的真就是要看到技术的背后是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认识和利用。高明的工匠,娴熟的技术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技术背后的原理、理论、规律的掌握,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对技术掌握才会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才能不断地根据具体情况和时代变化改进技术和创新技术,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基于经验的小技巧走向有科学根据的现代技术,从单一的技术走向面向大系统的集成技术。所以对技艺的磨练和追求,最终会走向求真的境界,看到技术后面的科学真理。这也是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所说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道理。对于大学生而言,求真的精神体现在学习上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对于知识的追求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态度,同时对知识的探索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而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有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大学问、真学问,脚踏实地,甘坐冷板凳,务求有自己的创见。


  工匠的工作是与个人和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让平常的工作和更高、更大的目标联系起来,被赋予更丰富的意义。工匠的工作不是单调重复的、令人厌烦的、只与物打交道的劳作,他们创造的每一个产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产品质量越优异,产品的效用就越大,为他人提供的满足程度就越高,其劳动在社会中的意义就越大,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就越大,工匠们本身的存在价值就越能凸显。而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使社会不断变得更美好,就是一种对他人的善,对社会的善。这就是作为自由精神的工匠精神里的善的方面。《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也会涉及对善的讲授,但这个善更多的是从作为世界最高的本质或主要从抽象的伦理道德方面而言的。对于大学生,更加重要的要培养他们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中体会和追求善的境界。例如,要正确认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国家的密切关系,端正学习的目的和态度,学好专业知識,为他人创造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平时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大力弘扬浩然正气,培养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更高境界。作为工匠精神体现的工匠的生产不仅仅是作为物的产品的生产,也不仅是技术的流程,从更高的层面来讲应该是一种艺术,要把物的生产当成是一件艺术品的创作过程,而这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把产品当成艺术品,体现了工匠对自己作品的热爱,可以体验到自己生活中健康、积极、和谐的内容和形式,肯定了自己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创造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产品的质量上不断地精益求精,在技艺上精雕细琢,生产出越来越美好的产品,从而也让社会越来越美好。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从哲学的层面让学生了解作为理念的美的概念,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现美,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创造美,做一个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美好的人,过一种外环境和内环境都美好的生活。


  能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就是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这时,工匠的劳作和产品制造本身已经不是目的,而是人成为了目的,这时辛苦的劳作不复是让人无法忍受,让人避之不及的煎熬,而是一个让人向往,令人陶醉的美的创造过程,是一个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是人的体力、智力、情感的解放的过程,从而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西方哲学史》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求真、向善、爱美的自由的人,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与统一,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


  二、培养工匠精神要培养一种执着而超越的敬业精神


  执着的敬业精神是工匠精神培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经常说,发乎于心,践之以行,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热爱、珍惜乃至崇敬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够静下心来,耐住性子,坚持不懈,产生巨大而持久的激情和动力,全神贯注做好自己的事业。当全力以赴专注做好一件事,并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事业中时,就会领悟到自己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和意义,感受到自己事业的伟大和非凡的成就感。这种敬业精神也是一份来自于对事业、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和个人层面的担当。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固然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工作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赚取利润的方式。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每个人的工作和每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一个人把工作当作事业用心来做,通过卓越的产品和优异的服务来为社会和国家创造价值,而绝不能仅仅从物质效益层面和局部的私利出发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用投机取巧的手段谋取短期利益,导致浪费资源,留下隐患,给整个社会造成风险。所以在工匠精神中培养一种超越的敬业精神,是个人履行工作职责的需要,更是对事业、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对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神就是对学习的执着和对知识的敬畏。对学习的执着就是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利用合理的学习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最终有所收获达成自己的目标。对知识的敬畏就是在追求学问,进行发现创造过程中要能够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下来,钻得进去,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得到自己的一孔之见,能提出新见解、新观点,进行新创造。由此,对待学习和科研就要有一种为学习而学习,为知识而知识的超越精神,能够不为外界的功利所干扰,能够克服眼前利益的诱惑,拒绝短、平、快的速成,杜绝浮躁,不忘初心,执着前行。哲学的主旨之一就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对人与世界之间的根本问题的根本回答,是一种无用之大用,具有一种很强的超越性。哲学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本质的执着追问,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怀,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以及由此带给人们的启示和智慧。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哲学知识超越性的特点和伟大哲学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见解,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敬仰之情和敬畏之心,激发执着探索的动力之源。


  三、培养工匠精神要培养一种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工匠的工作就是一种“行动上的主动创新”[3]23。培养工匠精神就要培养一种不断超越现状,超越自我,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高度的创新精神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理论、新观念、新办法,这是工匠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最突出的表现”[4]。从表面上看,工匠的工作机械重复,工作过程一成不变,单调乏味。但实际上,工匠的工作是一种造物的过程,是把一个器物从无到有的制造出来的过程,是一种为了人的需要而从事创造的过程。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是一种凡事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不断创造新构思、新设计,运用新方法、新方案,全方位永无止境地不断追求极致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热情,聚精会神如醉如痴地投入其中,不断地调整改进,克服缺陷和不足,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完美的理想状态。每一个过程和最终的成果无不体现着工匠的体力和智力的付出,都留下了追求超越的个人印迹,这既是艰辛的创造过程也是愉悦的享受过程,体现着工匠的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大学生处于精力最为充沛,思维最为活跃,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也是束缚和负担最小,可以从零开始尽情畅想和擘划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的最佳时期。目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生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一种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学习上就是对未知永不停歇,永无止境地追求和探索,同时又勇于质疑成见、敢于挑战权威。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职业规划和创业实践上就是能够利用自己所学,发挥自身优势,瞄准社会和市场需要,提出新的想法,发明出新的技术,创造出新的事物。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正如有学者说:“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批判的反思性思维活动,批判的思维活动就是更多地利用否定性话语;或者通过批判修补了原有的观点,从而实现了超越;或者经过批判而摧毁了原有的体系,从而完成了背离。”[5]只有通过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才能对现实进行不断地超越,达到新旧不断更替的创新。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师生之间相互诘问的对话”[5],通过揭示不同流派理论体系之间的争论、批判、继承,让学生逐渐领悟到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四、结束语


  就当前的社会发展而言,新时期的工匠精神不能只局限于手工業者的职业道德追求,不能仅仅局限在相关行业或职业上,它也是各行各业的人的一种工作态度、行为方式和精神追求,所以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对象要放到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来理解。由于大学生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更应关注对其进行人文科学素养和精神理念的培养,而不能局限于作为工匠精神承载的器物的技术生产,工匠精神应是“经验、知识、器物、审美的统一体”[6]。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为了在其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后,更好地践行工匠精神,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西方哲学史》课程由于其对人的关注,对精神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关注,是可以在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大有作为的。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