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论文2600字_中国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0-11-02 13:57

  导读:中国哲学论文2600字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并非一件易事,而且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也都是尤为严格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写作论文太难了,本论文分类为中国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国哲学论文26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哲学论文2600字(一):浅谈中国哲学思想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生活环境的改善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雾霾、废弃物污染现象在人们生活中愈演愈烈,引发人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质。传统哲学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中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论文从生态观出发,力求探索道生态观与产品设计设计发展的契合点。


  关键词:生态美学;传统哲学;产品设计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起源


  从我国文化的起源看,中国人真正相信的不是西方哲学,而是“阴”和“阳”两个字。中国的古典哲学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在人们的各种观念中,这些古典思想流派的关注与现代生态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它不仅注重人的精神生态追求,而且注重如何处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对“度”的把握。阴阳哲学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基本哲学。古代思想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用“阴”和“阳”的概念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反对和相互发展的力量。将传统哲学引入现代产品设计之中,不仅重塑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也有利于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尊重自然和生态设计的意识,走上文化设计的道路。


  (二)研究目的


  文化影响了设计,设计又在创造新的文化。“阴阳五行八卦”是一个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体系。产品设计是产品相关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因此,可根据设计对象的属性,将生态美元素添加到产品形状以在产品和用户之间产生通信界面,在此系统中寻找相应的设计子体系,则这种新的美学形式组织产品的视觉元素。使产品设计的核心要求从用户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转变为人、自然和社会的动态平衡,从而使特定设计对象的造型、材质、色彩、装饰手法都能得到定期的遵循。


  二、生态美学的内涵和意义


  生态美学是一门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的新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学与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的自然科学。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哲学主题。生态美学是人、自然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它包含一种独特的经典共生形式,并成为一种重要而宝贵的资源。为当代生态文化的建设提供方向,包括生态美学。


  三、以生态美学观为核心的产品设计理论体系


  生态美学强调美学问题。首先是形状和形状的结合,融合自然元素,或模仿自然形态,使产品的色彩,质地和组合都能反映自然。第二是技术的结合,在设计产品时运用一些新的材料、技术、工艺来强调产品的实用功能。第三是语义的结合,比如仿生设计,当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除了理解生态理解产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生态美和设计完美融合。


  (一)体现产品的自然属性


  产品设计应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老子曾经提出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要符合万物的本质与自然规律。当消费者使用产品时,他们会自然地感到震惊和感动,然后他们会更加关注自然,生态和环境,从而实现良好的生态体验。因此,在产品设计、生产和回收的过程中,应考虑自然和环境因素,这是“天”的“道”的顺应。


  (二)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


  设计的生态美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性化产品设计主要目标是设计一种适合符合人们行为习惯,只有满足人们特定需求的产品才有其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将人性化的思维融入设计,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最终目标是为用户创造美好,和谐,健康的生活体验。在释放用户情绪的同时,产品还吸收用户的情绪反馈,并且通过该反馈,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变窄。因此,“人”的“道”对产品设计的评价是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三)呈现丰富的生命表现形式


  生态美学宣传体系的整体观和社会责任的提升。以生态美学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不是一种静态的三维设计,而是一种开放,渐进的设计。它总是充满变数和可塑性,以反映产品特征和气质的本质。造型是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元素。“造型”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形式设计,而是提倡以人为本、以材料为基础的形式,注重突出家居产品的原生态特征。在造型方面,提倡道家与器物相结合、少赢多赢、虚实结合的设计方法。


  四、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生态审美元素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表现方法


  传统创作文化中的传统技术美学体现了生态美学要素的组织形式。从本质上讲,传统技术美学的审美元素被细化为现代产品设计,体现了本土设计的创意理念,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的结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不仅仅是将传统技术美学的美学要素的语义和符号直接添加到设计中,而是从设计概念到系统理解和应用的细节。最初的目的是促进一种以人为本,不厌倦身体外事物的国家。庄子有“不与物交,淡之至也”的论述;苟子有“重己役物”之说。在创作文化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和谐之美


  审美的基础源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设计过程的实施体现在设计元素的系统组织的设计元素上。产品设计体现在产品功能,产品外观,产品传达的情感和产品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互动的和谐组织中。例如,它自身的色彩、造型、材料、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就是要考虑人与机器的良好互动,人与环境的统一。


  (二)含蓄之美


  内隐美的审美过程必须是与欣赏者情感交流的过程。人类在所有事物中的主观和主动美,即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也是美的源泉之一。它给人很大的联想空间,就像欣赏“水中的月亮,镜中的花”。


  (三)时代之美


  时代感体现在使用历史悠久的造型元素,它可以是新材料或新的加工技術,以反映时代的方向。“变化”不断刺激人们的感官。这种审美原则是注重产品的差异性、创新性和新颖性的变化,反对保守主义和一成不变。设计应该创造意想不到的新奇和惊喜。


  (四)“气韵生动”的形式规则及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气”是万物的命脉。气是世间万物的命脉。如果没有气,一切都会死。绘画首先要有生命力,要有感动,要有气,要有“生动的魅力”,这样绘画才能活下去。


  “韵”的生命在于理性,在于生气、意气、神气之所在所向。在产品造型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生活和自然,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绘画作品中发现和提炼创作技巧,并将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作者简介:吴姗姗(1995-),女,汉族,籍贯:河南濮阳,学历:硕士,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产品与时尚设计


  中国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黑格尔对古代中国哲学的评判失误论文


  要:古代中国哲学在西方历史上的处境到了黑格尔时期低到了尘埃里,黑格尔对“古代中国无哲学”的评判更是影响了整个西方界乃至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古代中国究竟有无哲学并不是黑格尔说了算,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哲学理解方式。本篇論文将重点论述当黑格尔从他界定的哲学内涵、辩证法思想以及理性至上主义和自由意识的理解方式来评判古代中国哲学时,便注定了他会判定古代中国无哲学,因为古代中国哲学是以关系为开始,注重天道、伦常等基本范畴。然而,当人们从关系、天道与伦常等基本范畴上敞开哲学大门时,黑格尔对古代中国哲学的评断也必然产生错误,根源在于黑格尔哲学观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以及他偏执的西方中心主义等等。


  关键词:黑格尔;古代中国哲学;辩证法;西方中心主义;理性至上


  中图分类号:B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6-0022-05


  17、18世纪时期,由于西方传教士的传播,使得中国文化大规模的被引进欧洲,并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一定的哲学影响,这种影响在法国和德国较为明显。尤其在德国人文科学的影响上,张汝伦教授表示中国哲学的影响应该是放在首位的,中国哲学对德国一些重要哲学家的影响也是一直延续到当代。然而,中国哲学的处境在西方却经历了从积极肯定到全盘被否的转变。


  1黑格尔时期的古代中国哲学在西方的处境


  在了解黑格尔时期的古代中国哲学在西方的处境之前,有必要先对黑格尔之前受中国哲学影响的几位重要德国哲学家的看法进行简单梳理。黑格尔之所以对中国哲学感兴趣并且进行研究了解,同这些哲学家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最早接触中国哲学思想的哲学家要属莱布尼茨,张汝伦教授称他是欧洲唯一一个真正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的人。朱谦之先生表示,莱布尼茨著名的“单子论”,便是受了中国哲学的影响,因为中国人是以理为神,这与他的“二元算术”很是相合。根据朱谦之先生的说法,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的宋儒理学是持辩护态度,并且积极推崇的,而他的学生兼继承者沃尔夫也深受其影响,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引发了德国辩证法观念论的正统哲学,他们认为孔子就是一个辩证法、观念论者,观念论实际即是理性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其实是理性主义者,只是这种理性是为道德服务的,帮助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达到更高尚的层面。可以说,这样的理解与古代中国哲学的特点是相符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在早期著作时也多次表示受其老师沃尔夫以及莱布尼茨的影响,为此也很重视对中国哲学的研究。


  然而,正是从康德开始,西方对中国哲学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按理说,康德的哲学尤其注重伦理学应该同孔子的儒家学说相契合才是,然而康德却批判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德性的概念,也否定了莱布尼茨-沃尔夫时期对中国人是理性主义者的判断。中国哲学在西方的处境也因此不如先前,莱布尼茨-沃尔夫时期的赞赏态度一去不复返。谢林对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了解应该是比较深的,他甚至可能读过原文翻译过来的资料,但他对中国哲学的态度也是否定的,哪怕费尔巴哈称“谢林的哲学……是移植到日耳曼土地上的古老的东方同一性①。”


  到了黑格尔时期,黑格尔对中国哲学虽然也进行了许多的研究,但是态度已经发生了完全的改变,对中国哲学的否定更是达到了极致。即便如此,朱谦之先生说黑格尔“虽否定了东方主义,而实与东方思想有很多的接触,……他表面上虽批判中国,批判孔子,但其观念论辩证法一部分的来源,尚不可不求之于中国”。②尽管黑格尔将中国哲学批判得一无是处,实际上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却含有中国哲学思想,黑格尔的观念辩证法同莱布尼茨时期发生的辩证法观念论的正统哲学一样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他所研究的中国资料也早已经被融入到了他的哲学中。


  当然,黑格尔肯定不会这样认为,否则,中国哲学在黑格尔时期的处境就不会像是低到尘埃里,也不会遭到黑格尔的猛烈抨击,甚至还发出“古代中国无哲学”的论断。这实在是对整个中国哲学思想的一刀切,直接全盘否定。赵敦华教授表示,西方所缔造的这个“古代中国无哲学”就像一道“魔咒”成为一个世界舆论,影响了西方,也深入到了中国学界。①直到现在,仍是为此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至于中国究竟有无哲学?黑格尔为何要这样评价?这其实并不是由黑格尔自己说了算,而是由于他的哲学理解方式导致了他的论断。


  2黑格尔对古代中国哲学的评断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庞大的,其中所包含的范围极其宽广。然而,这样一位宽宏伟大的哲学家却在对中国哲学的评价上显得严厉又苛刻。判定“古代中国无哲学”,根本的原因在于黑格尔的哲学理解方式完全与中国哲学相悖。


  第一,黑格尔界定的哲学内涵注定他会说“古代中国无哲学”。黑格尔认为,“属于哲学的应是关于实体、普遍的东西、客观的东西的知识,——这种对象只要我思维它、发展它,它就保持其自身的客观性。”②当黑格尔用这样明确的界定来套用中国哲学时,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黑格尔在他的演讲中曾表达过东方人的实体极其不确定,也没有伦理和法律的客观规定。即便是有,黑格尔也不认为有什么用处,因为那是僵化的、静止的、不具有思维。因此,他说:“我们所叫做东方哲学的,更适当地说,是一种一般东方人的宗教思想方式——一种宗教的世界观。”③如此一来,整个东方哲学(自然也包含了中国哲学)都被黑格尔归到了宗教思想中,与哲学的关系撇得一清二楚。


  第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决定了“古代中国无哲学”的观点。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绝对少不了逻辑性和思辨性的,基于此,黑格尔对中国哲学从孔子、《易经》以及道家三部分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首先,黑格尔将孔子的哲学界定为一本关于道德教训的书,类似《论语》这样的书,在他看来,就是一些伦常道德。至于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④黑格尔的这些话,用赵敦华教授的表达就是否定了中国哲学的存在。不仅如此,对于中国人而言,那也是极其难堪的,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地位能排到第一,孔子的儒家学说更是整个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地位尤其坚固。在黑格尔这里,却显得一分不值,原因在于孔子的思想缺少思辨的色彩,不符合辩证法。然而,黑格尔却又称孔子是“世间的智者”。既是智者,那么智者的核心思想岂会如此不堪?古希腊的智者思想在哲学史上的贡献可是不小的。由此可见,黑格尔对孔子本人的评价也是心口不一,实际上,他从心底对孔子学说以及孔子本人都是嗤之以鼻、不以为然的。


  其次,黑格尔对易经哲学的论述。他说:“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论原则的书)是这类思想的基础,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⑤比如,它记载了关于具有一些图形、符号之类的东西。而这些图形在黑格尔看来是极抽象的范畴,还达到了纯粹思想的意识,令人可惜的是,这样的思想并不深入,仅仅留在了最浅的层面上,虽然有具体的理智规定,但还没有达到概念具体化,因而也不具有思辨的思考。同样,关于符号的意义,黑格尔认为其从抽象过渡到物质的速度也太快,便显得空虚又难以捉摸,其实是浅薄的,并无益于思辨的哲学。因此,他表示从其中“找不到经过思想的必然性证明了的原则。”⑥事实上,缺少了思辨的思考,同孔子学说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算不得哲学的。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用易经来表达中国人的智慧后又进行批判,表面上似乎在称赞中国人的智慧,实则具有暗讽的意味,暗示中国人没有哲学,中国人的思想极其肤浅,根本够不上思辨哲学的标准。然而,黑格尔对《易经》里面应该叫做“爻”的代表形象的直线却错误的称为“卦”,“卦”其实指的是三爻图和六爻图。这种在《易经》中最基本的形象的称谓,黑格尔未能识别,要说他对《易经》有怎样深入的探究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因此,他對易经哲学的评说也是不完全真实的。


  最后,黑格尔对道家学派也进行了简单的论述。他说:“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①“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②这样的评述,让我们似乎有种道家学派的思想同黑格尔的思想相共鸣了的感觉,既有理性,又有思辨,岂不正合黑格尔辩证法思想?黑格尔将“道”解释为理性,这个解释显得他对道家很是高看和肯定。但是,也可能黑格尔的这个解释只是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要用什么词才更合适,只好用了理性,黑格尔是个理性至上者,而老子对“道”的解释的意蕴与理性较符合。道家学派认为“道”就是将“无”视为一切事物的起源、最后者、最高者。这样的解释使我们可以将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无”,一切开始于“无”,最后又归于“无”,这岂不正是黑格尔的哲学所要表达的理念?只不过这个“无”是“绝对精神”而已。但在黑格尔看来,“道”的概念却是最抽象、最无规定的,它只是一种否定,一种以肯定方式说出的否定。③看上去似乎对“道”的概念进行了确定的解释,实际上这个“无”本身就是不明确的,因此,黑格尔对道家哲学也是也不以为然,持否定态度的。尽管他称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体现真正的思辨哲学,但因为道的概念过于抽象,不符合黑格尔的概念具体化。故而就像张汝伦教授说的,在黑格尔看来,道教与佛教其实都是虚无主义。


  第三,黑格尔的理性至上主义和自由意识也判定了“古代中国无哲学”的结果。一方面,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一个运动着的概念体系,它一直在不断的更新,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展开过程而建构的。④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辩证逻辑非常强,并且极具理性思维。黑格尔认为哲学就是探究关于理性的东西。在他看来,理性是“世界的灵魂,寓于世界之中,是世界的内在东西,是世界最固有、最深邃的本性,是世界的普遍的东西。”⑤理性是最高的,也是最普遍的,黑格尔认为存在即是合理。理性与存在的相互统一,产生了本体论的基础,服务于思辨逻辑,同时能够帮助黑格尔更好的追寻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辩证法得以存立的根基。但是,中国的哲学体系建构却是完全与此背离的,中国哲学是以关系为开始,以伦常、道德为中心,始终与人相连在一起,教导人向善,但是并不注重思维的思考,而这种教导某种程度来说更像是一种教化,让你这样去行就好,甚至不用问为什么。所以,就算孔子的儒家学说占据了整个封建王朝,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却是“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上规定了的王国。”⑥


  另一方面,由于黑格尔将整个东方哲学解读为一种宗教观念,而宗教的观念在黑格尔看来并不具有个体化,虽是在普遍性的因素中,但缺乏自由。黑格尔认为,“人就是自由意志。”⑦在黑格尔的意识里,人们的生活不仅该具有普遍性,也应该拥有自由,这是最基本的权力,也是生活的原则。人如果只有普遍性而没有自由,那么主体是无法有自由意识的,也就无法有思维。然而,对于一个处在封建王朝一切由君王说了算的古代中国,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因此,黑格尔形容“在东方只是一个人自由(专制君主),在希腊只有少数人自由,在日尔曼人的生活里,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皆自由,这就是人作为人是自由的。”⑧缺少自由的中国哲学在他的眼中自然就称不上哲学了。


  3黑格尔评价古代中国哲学的失误


  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黑格尔对于“古代中国无哲学”的评价,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哲学的理解方式。古代中国哲学并不是以实体为开端,也不重在逻辑思辨性,而是以关系为开始,注重天道、伦常等基本范畴。然而,当人们从关系、天道和伦常等基本范畴上敞开哲学大门时,黑格尔的论断就注定产生错误,这个错误的根源在于:


  首先,黑格尔哲学观的狭隘性以及局限性注定了他对中国哲学评判的失误。黑格尔的哲学重视辩证逻辑,重视概念具体化,重视思想的思辨性等,从而忽视了从世界存在关系上理解哲学的可能性。然而,从现今看来,关系更能反应世界真实变化的本原。中国哲学就是以关系为开始的,并不以讨论世界本原为目的,重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人与天等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故而“关系”范畴在如今这样一个呈现一体化趋势的社会里更能够帮助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的稳定,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达到更高的创新等等,具有非常积极的哲学意义。假如黑格尔能够将能他的哲学观放得更大更宽更细致,也许他对中国哲学的批判都不会出现了。


  其次,黑格尔偏执的西方中心主义和理性至上主义的思想必然导致他对中国哲学的评判发生错误。黑格尔明言,“真正的哲学是自西方开始。”①在他看来,古希腊的哲学才算是真正哲学的开始,中国哲学不过是一种思想。此外,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方式是绝对理性的,理性又是至上的。因此,黑格尔这种偏见的直接结果让黑格尔根本不会去深究中国哲学,更不会换种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国哲学,反而在心底就已经自我暗示了结论。不单是黑格尔,整个西方界都存在着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和偏见,他们这种自我的优越性很难将其他民族尤其是东方哲学看在眼里。


  最后,资料的匮乏也导致他对中国哲学的评判产生失误。根据黑格尔的文本得知,他对中国哲学的论述主要是集中在孔子、易经以及道家,并且关于这些部分的论述篇幅也不长,便简单的概括了整个中国哲学,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数不胜数,并不能单单通过孔子、易经或者老子学说就可以述说完整。黑格尔对于法家、墨家等思想都未曾提到,而宋明理学这类极具西方哲学思辨色彩的思想在黑格尔这里似乎也被忽略了。此外,黑格尔对中国哲学有限的了解资料更是翻译过来的二手资料,而不是原文资料,这并不符合研究哲学的严谨性,也不符合黑格尔自身对哲学的严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评价是不高的,甚至是极低的,态度更是轻视甚至蔑视。黑格尔对哲学的理解方式注定了他對中国哲学的评断不会有肯定的结果。在黑格尔看来,“中国哲学只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不对等的他者,一种‘就是卖身为奴、吃口奴隶的苦饭也不以为可怕’的人产生的低等哲学。②因此,古代中国哲学在黑格尔时期的处境会低到尘埃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随着时代的更替,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思维领域的不断开拓,人类的文明也在经历着不断碰撞和相互融合,相互接纳。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思考不仅仅是哲学的实体论,也有对哲学的关系论探讨。诚然,这里面存在的争论是相当大的,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值得追讨的是,哲学的实体论和关系论最终究竟能否获得和解或者说真正的相互融合,相互接纳?这对中西方哲学的共同发展绝对是有意义的。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