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程本科论文3100字_计算机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0-11-26 13:15

  导读:计算机工程本科论文3100字应该怎么写?想要在毕业之前撰写出自己满意的论文,并不是想象那么简单的,而现在论文的写作规范要求也是特别多,所以在写作之前,可以先参考一下相关的文献资料,本论文分类为计算机工程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计算机工程本科论文31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工程本科论文3100字(一):国家“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定位思考论文


  摘要: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已是欧美大力发展的本科专业,但在国内依然是本科专业目录特设专业。研究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定位,以及与国家标准的关系,归纳总结出该专业所面向的中职专业与职业标准,建立了本科专业、职教师资、职业标准的对应关系,提出将国内电子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信息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国外专业交叉融合的思路。其成果可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参考,也可为部分院校计算机专业转型与发展提供有益方向。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标准;职业标准


  DOIDOI:10.11907/rjdk.151107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12-0187-03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之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如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育部明确提出,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制度和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实施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新局面[1]。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框架内专门设置了培养资源开发项目。2014年,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湖北工业大学获得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开发项目,负责为国家制定职教师资本科培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以及开发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和课件等电子数据资源。


  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常规专业,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代码080909T)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特设专业,即是体现不同高校办学水平与特色、适应近年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设置的专业。该专业是新兴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同时,该专业也是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修订)目录外专业。


  与国内不同,卡耐基梅隆大学[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3]、英国约克大学[4]、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等许多欧美知名高校已开设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ElectronicsandComputerEngineering,简称ECE)专业,重在电子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融合,并已取得了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有着成熟的培养方案。在目前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就业低迷、中职师资质量有待提高的大环境下,借鉴国外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建设经验,可为部分本科院校加快专业发展与转型提供有益方向。


  1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专业定位的精准度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是培养标准与核心课程大纲制定、教材开发、电子资源库建设、评价方案制定等工作的基础[5]。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应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教育学为主干学科,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了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动向,掌握电子和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智能控制领域从事相关应用开发的工程技术能力及管理能力,并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能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1.1与国家标准的关系


  由于是制定国家职教师资本科专业标准,其专业定位必须充分考虑与现有国家专业目录、职业标准的关系,解决培养什么样的本科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职从事什么专业的教学、所教授的中职生能从事什么职业的问题,其定位层次如图1所示。


  图1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定位层次


  1.2面向的国家中职专业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顾名思义是培养中职专业教师,由于国家2010中职专业目录没有完全一致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所以必须明确这一专业所面向的中职专业,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如何有别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传统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特色的专业人才,参考国外知名高校的专业定位,通过调研得出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对应的相关专业和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专业类别限定为09信息技术类,其中专业类、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对应岗位职业、职业资格证书、基本学制、继续学习专业等项均详细列表,这是倒数第二层的专业设置基础,也是这一本科专业设置的基础。


  1.3面向的国家职业标准


  国内的职业教育同国外一样,都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工采用岗位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种教育、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是现代社会公民就业的一种用工制度,其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就职者的基本就业能力,引导就职者的职业发展。


  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是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的定位基础,现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国家职业名称、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25个职业及证书方向过于分散,不利于专业特色的培养。经过研究和思考,得出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职教师资毕业生所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及应获得的证书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职教师资本科培养的毕业生应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等4个中职专业的教学,其专业方向包括办公自动化技术等11个方向,并具备这些专业方向二级证书所要求的能力。通过此专业定位,即可得出“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职教师资专业教师标准。


  2专业定位


  如前所述,“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属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特设专业,只有境外才有此本科专业,同时,该专业也是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外专业。如果把专业名称简单地理解为:“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则将陷入误区。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电子信息类共有“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类共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如果简单叠加,本专业将覆盖12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将更多),如此广泛的覆盖,势必无法进行专业定位。因此在培养方向上,笔者认为应该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行业方向*国外专业。”


  “*”号代表交叉,表示学科交集。这里同时参考了国外专业培养方向,挖掘行业内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的交叉内容。


  综合调研结果,以及行业企业、职教专家意见和自身学科优势[6-8],可以将专业方向定位为智能控制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职教师资培养。这种行业特色较为明显的培养方向,将相对可行且容易深入。


  图2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定位


  3结语


  职教师资培养研究是支撑职教教师专业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高质量地开展国家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研究,有助于解决影响专业培养质量和规范性的一系列问题,系统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培养水平,推动教师增量问题的解决[9]。在“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将为教育部提供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类专业教师标准;开发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建立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与实验、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开发符合中职师资教育发展要求的主干课程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建立完善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案。


  计算机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面向本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状况,探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思路。详细介绍培养方案,提出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引进“产学研结合”机制、建立专业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良性互动体系等措施。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就业层次明显提高。


  关键词:就业;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


  1研究背景


  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将加速转向基于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新模式[1],这就导致一批中小企业关停,就业岗位大量减少。加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增加,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小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实。计算机专业是高校中发展最快、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就业竞争相当激烈,这给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多就业,已经成为各高校共同思考的问题。


  中国计量学院计算机专业是在1999年6月建立的。经过多年努力,专业建设已走上正轨。2005年,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申报成功,2006年4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11月,升格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4月,我校参加了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办学试点”工作,侧重在“计算机工程”方向的试点[2],并参与“面向本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教学研究项目。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了“大众教育”阶段[3]。在招生人数增加的同时,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却不能同步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产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2005年到2007年,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7.5%以上,就业率似乎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小部分毕业生工作在“精英”岗位层面,而大部分毕业生工作在“非精英”岗位层面。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工作不久就失业了,而我们应该看到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毕业生从事的专业是否对口;平均薪酬是否满意;毕业生是否真地扎实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毕业生是否能迅速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否已经具备了企业需求的基本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的教学是否达到了培养要求;以上问题的存在,是否与我们的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培养计划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等有一定的关联等。


  所以,我们要抓住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或改善问题的方案,进行系列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2面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有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大类,教学型高校又可以细分为技能教学型高校(高职高专)和技术应用教学型(一般本科院校)两类。中国计量学院目前还属于教学型高校。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程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高度重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以特色增强竞争力,以特色服务于社会。根据中国计量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照“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的要求,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于工程型。


  符合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工程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满足新兴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型本科人才融合了传统本科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和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特点[4]。工程型本科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我们必须认识和了解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分析市场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进行准确及时的调整。我们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和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把向社会输出“用得上,用得久”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坚持“强化工程、软硬结合、敢于创新”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人才培养要实现“三个适应”,形成“三种能力”,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浙江省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形成较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自学和创新能力。第三方面是专业特色方面,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计量领域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还是国家解决与计量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基地和计量行业的服务基地,学校除了在人才培养上体现计量特色外,还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具有“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专业特质的办学理念,尤其在软件测试与度量等具有计量概念的专业课程方面办出特色。


  3面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


  3.1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坚持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通过产、学、研结合,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工程型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对往届毕业生的定期回访,对于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改进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对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查,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要求,收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我校专业培养方式的建议等。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我们与许多在杭企业进行合作,并开展调查,掌握和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重新确定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如企业对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一定要求,我们就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项目经理到校授课。这些调整和合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以就业为导向,改进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经过对计算机专业相关职业技术岗位的调查和分析,本专业采取“平台+模块”的形式构建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为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专业课程搭建了四个平台,即通识基础教育平台、文理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其中,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个板块组成,以适应社会对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计算机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中,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根据社会需求,我们在专业方向上将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软件工程及测试”、“嵌入式系统应用”和“网络应用技术”三个方向类,设置了三个方向课程模块。结合学校的计量特色,我们仔细统计和分析现有的三个模块培养方案,找出问题并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如在嵌入式系统模块培养中,学生选修人数相对较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该方向和硬件课程紧密相关,而学生普遍对硬件知识掌握较少,存在着怕难的思想;同时该模块的学习门槛也较高,给学好嵌入式系统相关知识带来一定的难度。结合上述问题,我们在介绍系统原理时,尽可能多结合实例,把抽象的内容简单化和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吸引优秀学生参加科研,进行相关工作的改进[5]。


  在实行分专业方向培养的同时,要注意突出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和联系性,理顺必修课程的先修关系,如图2所示。模块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模块课程学习,学生在计算机的某一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3.3以就业为导向,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我校采取了灵活弹性的专业选修课设置、考核与管理模式,加强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环节,每门课都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指导书或实施细则。为了增强学生就业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还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实训环节。


  我校的系列实验具有明确的实验目标,重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采取“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分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规划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组成系列实验体系[6],如图3所示。


  验证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使学生“学会走路”;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主走路”;探究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让学生“自己找路”。


  1)专业课程实习。


  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我们与协作单位在合作研究、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共建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富有实践经验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承接横向合作课题并让学生参与,采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手段,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另外,我们积极与合作单位建立挂钩实习合作关系,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使分散与集中实习相结合,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给学生配备学院教师与挂钩单位业务人员组成的指导教师。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接收优秀实习生,或出具就业推荐书。以上方式可以加大学生现场实践的力度,弥补传统实习环节中走马观花的缺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后期就有面向实际问题的机会和利用专业基础技能解决问题的驱动力。


  2)专业实训环节。


  我们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包括与软件开发设计第一线IT企业的合作,以及与专门从事培训活动的企业合作。在前一种合作形式中,企业的高级技术主管、项目主管直接参与计算机课程教学,学生可以提前一步与社会实际和生产实践相接触,部分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解决就业问题,企业也同时获得了人才与技术支撑。在后一种合作形式中,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学分替换、考证、合作培训和参与大学生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近3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各种实训的人数已达159人,其中有155人成功就业,像2005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许旭娟、陈东等45人,在阿里巴巴、印度塔塔、美国虹软等知名企业工作,月薪4000元以上。


  3.4以就业为导向,探索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


  我们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的活动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继续抓好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等4个学生课外创新基地,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引导,学生成立了兴趣小组;通过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科技开发和学生自选科研课题,我们成立了学生科研小组;同时,我们以各种形式的创造与社会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并以计算机应用为依托,成立学生社会实践小组。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3年来,计算机专业每年的在校生不到400名,但学生每年参加校级竞赛的科研创新作品平均达到近百件。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我专业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竞赛国家二等奖2项,省级奖30多项。在教师的系统指导下,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1位2007届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课题组完成了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项目1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参与专利设计1项,在《计算机应用研究》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4篇。


  4面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措施


  4.1培养“双师型”人才,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个专业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如何,基本上决定了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及其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师培养是工程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和工程实践活动中,以科研和工程实践带动学术水平的提高。教育部在2007年7月颁发的《关于启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专职教师中具有工程师职称的教师比例必须超过50%,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二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在教师的引进上,我校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者已在企业、公司、科研院所工作过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师。我们利用各种机会招聘有工程背景的新教师,让教师到企业去实习锻炼,聘请企业项目经理为兼职教师等,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2引进“产学研结合”机制,培养工程型专业人才


  对于培养工程型专业人才来说,“产学研结合”机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模式。通过联系一些具有一定科研与开发能力的企业,我们将本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这些企业中进行,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更接近实际工程的应用需求,也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环境,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通过产学研合作,我们建立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密切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企业、科研院所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为企业、科研院所输送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近两年,我们与杭州中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快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实时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天演维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工程型专业人才。


  4.3建立专业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良性互动体系


  要建立专业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良性互动体系,教学管理应充分利用学生管理工作深入班级、可以做到与学生零距离的优势,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而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促进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将工作重点落实到学风建设这一根本点上来。没有优良的学风,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将成为一句空话,优良的学风、班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使全班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


  5结语


  学生就业工作是高等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也是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总检阅。工程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我校根据计算机行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要,研究和探索具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而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专业特色的工程型计算机人才,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我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的期望值距离逐渐缩小。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受到长三角地区IT企业的欢迎,近两年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7%以上,处于我校前列,就业情况良好。

100%安全可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 不成功全额退款